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面向14个省、自治区招生。学校占地面积1046.33亩,建筑面积33.7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2.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9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6.21万册。建有实践教学基地172所,直属附属医院2所,其中三级甲等附属中医医院1所。学校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院校、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

学校前身可溯源至1957年成立的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72年更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6年以优秀等次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验收,2023年高水平通过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验收。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著名旅游风景区烟台养马岛和素有“梨乡”美誉的莱阳。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突出、社会服务能力卓越、综合办学水平领先,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67人,临床教师49人。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50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252人,其中教授4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获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团队14个,建有国家级传承工作室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省部级名师名医荣誉称号86人次,其中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技术技能大师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1人获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唯一“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学校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9部,山东省规划教材7部。学校教师累计在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69项,其中获得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近5年累计荣获省青教赛一等奖6项。学校建有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科研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333项,厅局级203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91项;出版著作13部,发表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6篇。
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数量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建有国家骨干专业4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品牌专业群2个、特色专业4个。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84门。2024年“金平果”高职专业排行榜,中医学专业全国排名第1,针灸推拿、中药学、中药制药3个专业全国排名第2。

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与全国中药制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学校入选全国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带教基地和山东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基层中医药工作者5万余人次。依托中医药综合实训基地、中药炮制传承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三大核心平台,学校统筹构建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多元矩阵。建成教育部系列优质培训课程3门,编著出版中医药科普著作33部,17名教师入选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每年开展健康科普服务覆盖受众超过3万人次。学校与地方共建附属医院、国医堂及医养结合中心,持续打造“中医博士义诊团”“红色医心志愿服务队”等健康服务品牌。近五年来,附属医院累计服务就诊群众达650万人次。
近年来,学校与国内外2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协作)关系。对口支援西部高职院校3所,定点帮扶山东省中职院校2所。学校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医科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鲁东大学共建“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与美国心脏协会建立BLS培训基地;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医科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建设了马来西亚班·墨学院(福牌阿胶),先后举办俄罗斯中医药从业人员研修班、菲律宾远东大学留学生研修班等活动,培训国际中医学员1000余人,将中医药打造成了学校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
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建设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全国科普教育双基地,打造“仁·和”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形成“红心铸魂、仁心逐梦、匠心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连续九年蝉联“省级文明单位”、连续四年荣膺“省级文明校园”,以文化人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录取分数线在同类院校连续六年排名第一,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屡获殊荣,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10万余名。涌现出一大批以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以及国家杰青、岐黄学者、全国医德标兵、山东名中医药专家等为代表的优秀学子。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以坚实根基筑牢人民生命健康防线,以稳健步伐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守正创新的征程中砥砺前行、行稳致远。